大约有 4,570 项符合查询结果。 (搜索耗时:0.0172秒)

机器时代的智能医疗,手术机器人还将突破桎梏

8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医生首次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了口咽癌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位73岁高龄的口咽癌复发患者,术后仅三天就恢复出院了。同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顺利...

左手医生推出首款智能硬件产品 诊室听译机器人首发亮相2020CHINC

8月21日~23日,延迟数月的2020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在南京举办,吸引近众多参会者前来交流分享医疗信息化的技术理念和创新解决方案。

智慧医院建设行业分析

...而上”的医疗制度变革以破竹之势席卷全国。基于人工 智能、信息化、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智慧医院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基建浪潮下,AI如何主动赋能医疗

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日趋深入。医疗健康,成为多家行业巨头发力新基建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

医疗行业“前浪”忙产业兼并 “后浪”忙技术突破

...应用紧密结合。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行业合作,应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在业界看来,这些领域正是医疗行业“后浪”的聚集地。

新基建东风助力 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提速

新基建提速和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疗大健康行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后疫情时代,数字科技走到前沿,成为推动中国医疗体系和社会健康服务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新基建”东风助力 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将提速

“新基建”提速和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疗大健康行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后疫情时代,数字科技走到前沿,正成为推动中国医疗体系和社会健康服务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新型可穿戴式手环,医疗监测准确率达99.3%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已成功测试了可靠的“智能指环”中的心脏监测技术,该技术以深度学习算法为支撑。研究人员预计,未来消费级的指环可以用在检测心房纤颤(AF)上。

打造全新互联网医疗体InterSystems智能医疗平台助力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

InterSystems智能医疗平台将借助TrakCare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和HealthShare Personal Community患者参与产品模块,为医院用户提供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强大技术支持。

智能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大显身手,短暂之需还是新发展节点?

为医院配送医疗物资、给隔离酒店里的客人递送食物、在公共场所自动测温和消杀……疫情期间,各领域对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迅速推进。这波需求是短暂的非常之需,还是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节点?

坐标北京! 看病拿药新模式,智能医疗机器人上岗

...诊程序、北京小乔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上地智能医疗机器人”在尚东数字谷投入使用,可提供疫情防控咨询、疾病自测、在线问诊等服务,员工不出园区就能看病拿药。

白皮书 |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医疗行业网络安全白皮书2020》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在线问诊、智能问药、药品快递到家等服务。然而,医疗行业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也逐渐增多,网络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抗“疫”一线,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医疗融合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抗“疫”一线以及全国数百家医院

智能导诊赋能医疗服务 利用人工智能精准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富通东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针对疫情期间患者院外自评、医院导诊分流、数据采集与共享等流行病常态化管理需求,全面升级产品功能,赋能大范围人群筛查及导诊分流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

行动在抗“疫”一线的AI战士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疫情突发时刻,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应用能否派上用场?对于深耕医疗领域的AI企业来说,这既是一场是考验,也是一场实战训练。

钟南山谈疫情峰值:医疗机器人大放异彩

疫情反复,更是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在这种紧要关头,大批的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加入战“疫”。

砰!科技创新力量瞄准了疫情阻击战

5G巡逻机器人、3分钟心理健康自评、精准至±0.2℃的智能温控大数据平台、100人同时远程办公协作软件......除了捐赠现金和医疗物资,广州互联网协会会员企业发挥前沿技术优势,创新开发技术应用及产品设备,支持疫情防控和...

医疗人工智能在疫情一线协助救治新冠肺炎病患

...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除不舍昼夜的医护工作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体温检测、大数据防控、机器人接待、医学影像判读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讯飞医疗智能语音随访携手方庄社区构筑基层防疫网

随着返岗复工高峰的到来,返京客流出现大幅度增长,人员密集度提升给北京的防疫工作带来严峻考验。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

智能机器人、AI测温、远程医疗……一场科技“战疫”,正在徐徐展开

人们正在期待着疫情进入下半程,与之同步的,是对于这场“人与人接触”考验的下半程思考。于是,不同于十几年前的非典,在那个手机都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更多把希望寄托于人力、组织、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