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 27 项符合查询结果。 (搜索耗时:0.0042秒)

高盛最新报告捅破医药产业潜规则,疗效太好反断药厂金脉!并称中国在基因编辑领域正赶超美国

4月10日,著名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发布了一份针对生物技术领域的调查报告。这份名为《基因组革命》认真分析了近年来生物技术公司的迅速崛起,作者们认为这些生物公司有望开发出一次性治愈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远程医疗建立难题多,根本还在各方利益博弈

...——大医院——远程医疗——基层医疗机构——药店——药厂

两会 | 医院院长:医院零差价了,应该公布药品出厂价

...知道这个药品出厂时是多少钱。现在医院零加价了,如果药厂公开了出厂价,那到底是在经销配送环节,还是政府招标采购环节虚高了药价,就都会很清楚的暴露出来。

药厂、医院、药监局、卫计委分别对”致盲“事件做出回应

在“旧事”被重新提及之后,强大的舆论力量迫使着药厂、医院、药监局、卫计委分别对”致盲“事件做出回应。

医药电商布局移动医疗 打造医药生态系统

...电商已先后布局了移动医疗,希望通过医药生态系统,将药厂、电商、药店、患者、医生各环节打通,试图实现医药行业全价值链的生态闭环。总部位于北京的德开大药房近期亦对外表示,虽然不打算直接进军移动医疗,但是希...

打通医药服务全价值链将成为未来医药O2O的下一个“风口”

...为切入口,而是更大胆地垂直布局移动医药生态系统,将药厂、电商、药店、患者、医生各环节打通,以实现医药行业全价值链的生态闭环。

三星将构建手机健康医疗生态

实际上,三星与美国糖尿病管理服务企业已经开始合作,正在研究进入手机健康医疗市场。三星将来也会强化与保险公司、制药厂、医院的合作,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寻找降低医疗费用的最佳解决方法。

背靠壕爹仍要拼 阿里健康2.0版伺机而动

关于医疗,马云“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药厂越来越少”的言论并不讨喜。虽然老板说话不中听,但阿里健康作为一个想争气的孩子,还是蛮拼的。

CFDA的1号文悄然现身 推广电子监管药企均入网

2015年12月31日前,境内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制药厂商须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以下简称入网),按照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12〕283号)的要求...

我国成立首个健康医疗产业联盟

...务创新产业联盟即将成立,通过体检机构、医疗单位、制药厂商等多方合作,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医疗服务。

易腾迈移动技术护航科伦药业信息化

...套全方位的方案助其升级生产线,以符合国家标准和完善药厂生产环境。经过多方面考量,科伦制药选择了美国易腾迈科技公司(以下简称Intermec)为其18个工厂提供条码识别技术,部署CK3移动计算机和解决方案。

盘点消失的廉价药:3元的药被200元新药替代

...副会长牛正乾表示,对廉价药短缺的原因,典型的说法是药厂不愿意生产廉价药、医院和医生不愿意使用廉价药。“这样的说法没有说出重点。”牛正乾说,公立医院把持着全国约八成的药品销售终端,面对众多药厂和经销商,...

院长分析制约药品回扣需从七点做起

...药品生产厂家众多,药品产量过剩,加之改革开放,外资药厂及合资药厂的准入,使得药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突出。

同种药香港价仅内地60%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认为,香港药价便宜,得益于药厂到患者之间极其精简的销售链,没有中间盘剥。而且政府管理的医院,由医管局采购药品,不能有佣金,公立医院用药费用由政府负担,药品都是原价销售。

马未都:医药贿赂

...的欣弗事件披露的是出厂价到消费者那里涨了19倍,况且药厂还赚了钱。

英制药老二阿斯利康千人下岗

制药行业虽然有着令人垂涎的利润,但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压力或也如影随形。昨日,据外媒报道,英国第二大制药厂阿斯利康已宣布其研发部门将裁员1600人。

  • 时间: 2013/03/21

挖掘移动医疗领域强需求

在中国帮医生做事情,目前最有可能收费的方向是药厂。每年花在医生方面有800个亿的推广费用,药厂需要做许多一次性的公关,包括召集医生开会宣传,派医药代表逐个去拜访医生,成本非常高。中国目前的医药企业每年收入...

香港回收9款北京制药厂产白凤丸 因水银含量超标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17日晚发布公告,指令北京制药厂回收9款白凤丸,包括一款批号为AL0107的仁济堂冬虫草灵芝白凤丸,该产品被发现水银含量严重超标。

  • 时间: 2012/10/19

信息技术或成中医中药“拯救者”

“很遗憾的是,中国质量最高的中草药被韩国人和日本人采购走了,”詹启敏说。中国很多大型中药厂并没有自己的中医种植园,而采购环节的种种漏洞也给中药成品质量带来隐患。

专家认为应限制药厂等直接利益相关者入股公立医院

这些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突出,其根本问题还在体制上。很多专家认为,中国医改不能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打补丁”战略。

分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