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一直困扰着我们,每次去医院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排队、挂号,让人苦不堪言,解决看病难问题成为了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目标。
不少市民有过这样的体验:为看病大清早爬起来排队挂号;为选好大夫到处求人……昨天,记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看到,这些难题都迎刃而解。
何谓共同体?据介绍,这个是市科委从为缓解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现象而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由西城区政府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承担,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展览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德胜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7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共同参与建设。到目前为止,“共同体”已扩展到西城区48个社区医疗服务站、昌平区2所一级医院和1所二级医院、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等30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北京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有323万北京市民受益于这个“共同体”。
共同体让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据人民医院统计显示,在共同体建立之前,每天挂号的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是轻症病人。这些病人的病症到社区医院采用常规性的治疗措施就能解决。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介绍,在正常运转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应该是80%以上的就医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医疗问题,大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应该集中解决剩下的20%疑难重症病患问题。然而我们的现状却是大量轻症患者涌到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却少人问津。
基于此,人民医院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可实现双向转诊、预约检查、预约医生、检验信息报告和处方共享以及视频会诊等功能。
刘帆告诉记者:“通过这个共同体,将过去各医疗机构孤立的信息一下子串连起来,当一位社区医生在面对一个病人时,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在面对病人,他可以自主判断,也可以调动服务体的资源。他可以求助于大医院帮助进行疾病诊断,也可以很畅通地将需要转诊进大医院的病人,顺利送进大医院。共同体建立以后,有八成患者初诊回到社区。”
绿色通道让百姓看病便利
7月2日,家住德外社区的王阿姨在家突然觉得头晕得厉害,她首先想到了德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医生给她诊疗后,建议她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当时王阿姨的反应是:“马上去人民医院挂号?”社区医生告诉她不用,因为社区医院就可以帮她预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号。次日,患者去人民医院就诊、做头部CT检查、确诊,整个过程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同时,这位患者的检查结果也通过网络平台被传回到社区。
“过去来人民医院看病,即使顺利也得大半天,这下像走了绿色通道一样。”这位患者喜出望外。
依托共同体社区门诊翻番
在人民医院有一个共同体协管中心,这里是社区医院和人民医院双方信息的聚集点,这使患者就诊信息的双向传递成为可能。通过这个信息平台,人民医院的医生会定期对社区医院的患者进行会诊,并指导社区医生制订合适的医疗服务方案。
刘帆介绍说,其实在门诊病人中,自己前来挂号就诊的,不少都存在盲目性,有的甚至会选错科室。而经过社区医院诊断过再转诊过来的病人则不同,因为每次转诊都在电脑中有固定的流程,人民医院的医生可通过系统看到病人在社区用药的情况,同时,病人在人民医院看病的电子病历也能让社区医生看到。这样病人的治疗档案就可以在两个医院内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正因为有这样的转诊,社区医院的门诊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德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负责人韩琤琤告诉记者,因为有了共同体,他们的门诊量呈现了翻番的变化,“原来居民都舍近求远,现在大部分都来我们这儿看了,实在看不了的,我们就会给他转诊到人民医院。”
通过这个共同体,社区医生也能及时充电。在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协同管理中心的视屏前,人民医院的医生经常会给基层医生做病理分析。德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不出医院门,不用交学费,就能聆听专家讲课并与之面对面进行交流,实在是太有用了!
专业“管家”照看市民健康
据人民医院介绍,共同体还有一个延伸服务功能,那就是帮助病人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档案,这可以及时提醒病人复查等注意事项。德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负责人韩琤琤介绍,他们就为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制订了从药物到饮食、锻炼的一整套治疗方案,70%以上患者的血压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控制效果不理想的,他们会及时转往大医院进行治疗。
据了解,目前共同体已经建立起了由人民医院疾病专家与社区全科医生共同组成的以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为中心的疾病管理团队。社区医生说,对于心脑血管这类慢性病的治疗,有一个“健康管家”很关键。
编辑推荐:
上一篇: 卫生部拟建立医疗安全事件信息直报系统 |
下一篇: 普仁医院:社保卡和就诊卡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