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阶段心脏CT的重要临床价值主要是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MRI则更多的用于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评估,包括识别瘢痕组织等。在心肌缺血和心肌活力领域,MRI虽然较CT具有更多的潜力,但目前SPECT以及PET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CTCA检查阳性但仍无法判断其临床意义时,价值更大。
“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医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学技术交叉学科的知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在交叉学科知识的培训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技术的进步要转变成病人的获益,关键环节在于应用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即医生和技师。如何让二者与时俱进、互相促进,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这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第二十一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心脏放射影像论坛上发出的呼吁。
莫盲目扩大CTCA适应症
21世纪是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各种诊断与治疗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特别是影像技术在最近十余年发展更甚,包括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等影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拓展了心脏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
在论坛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卢光明教授指出:以64层螺旋CT(MSCT)为代表的高分辨率CT开创了冠状动脉无创性检查新纪元,直到今天已应用到临床的640层CT,让很多患者因此避免了有创性导管法血管造影;但是同时必须客观地正视其阴性预测值高和阳性预测值低的现实,不能盲目地扩大适应症。
鉴于X线的辐射损害等,目前对低危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尚未达到普查阶段,故不能动辄实施CTCA;同样对高危患者,有创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卢光明称,某些技术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更应当考虑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和可推广性,如节律极不规则的房颤患者,CTCA后处理耗时且繁琐以及过量的X线辐射必须在实践中予以充分的考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庞文跃教授则认为:现阶段CTCA主要适合于胸痛(中危患者),通过单项无创性检查和临床评估无法确诊者。此外,急性胸痛、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非冠状动脉的心脏手术如老年瓣膜替换术前,亦可优先考虑CTCA。对于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等急诊患者,因CTCA扫描快、空间分辨率高且不受条件限制等,亦可作为首选。
CT与MRI 各有优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心脏CT在心功能评价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必须正确地认识到,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评价瓣膜功能最优先选择的方法,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左右心功能,而CT有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和X线的辐射损害,使其不应该作为一线检查评估心功能。心脏CT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此,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赵世华教授强调: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其大视野、高度的组织分辨率以及无辐射的特点赋予了它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复杂或复合畸形,MRI能有效补充心血管造影的某些不足,但由于无法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仍不能作为一线首选检查方法。
赵世华还介绍说:对比剂延迟增强的MRI(DE-MRI)识别瘢痕组织不仅限于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判断,而且可用于任何心肌纤维化的识别,如鉴别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淀粉样变等。一些研究表明,DE-MRI显示的瘢痕组织可考虑为评价冠心病预后的预测因素,而在肥厚型心肌病中所显示的瘢痕组织又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相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最后概括称,现阶段心脏CT的重要临床价值主要是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MRI则更多的用于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评估,包括识别瘢痕组织等。在心肌缺血和心肌活力领域,MRI虽然较CT具有更多的潜力,但目前SPECT以及PET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CTCA检查阳性但仍无法判断其临床意义时,价值更大。总之,结合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而整合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心脏病诊断流程,才能有效地发挥现代医学影像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推荐】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