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 565 项符合查询结果。 (搜索耗时:0.0072秒)

【探索】电子监管码暂停 药品怎么管

...规定。在GSP修订草案中,关于电子监管码的所有条款已被全部修改或删除,原来的药品电子监管系统被调整为药品追溯体系。药品电子监管码近年来得到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行,但其引来的争议也从未间断。虽然此次药品电子监管...

北京取消现场挂号,长三角分级诊疗进展如何?

2月18日,北京市医管局透露,2016年年底前,22家市属三级医院将取消现场挂号,全部推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就诊模式。这预示着北京的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挂号了”! 北京市属医院依托信息化手段年内取消现场放号

北京市医管局2月18日表示,今年年底前,北京市属医院将全部取消现场放号,意味着届时市属医院窗口不再提供挂号服务。

思创医惠章笠中:领航医疗蓝海的秘诀

如今的思创医惠集中精力推动五网合一健康乐居平台,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实现健康服务的闭环,他说:“医疗是健康中的一环,但不是全部,健康离不开衣食住行各个环节。

北京发布大型医用设备白皮书,辣么多大设备都在哪?(附全部名单)

日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公布《北京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白皮书》,对甲类、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及监管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北京市提出,作为三甲医院数量众多的全国医疗中心城市,未来将在医疗机构内部或...

湖北:2017年实现村卫生室信息化全覆盖

记者日前从湖北省卫计委获悉:当地印发的《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底,全省所有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产权公有化、运行信息化等“五化”标准。

【名单】北京新增120家医保定点医院

今天起,北京玛丽妇婴医院、嫣然天使儿童医院等120家定点医疗机构将开始正式为参保人员提供服务,至此本市第21批共279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完成认定。

无锡市中医医院医疗联合体成立

近日,无锡市中医医院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自此,全市六大区域医联体建设全部完成。

居民健康信息平台落地青岛 居民就医“一号通行”

...、双向转诊和分层级的发展。此外,大型医院将按照划区全部接入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居民就医全市“一号通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太原市年内医联体实现两个“全覆盖”

...,太原市医联体将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全市三级医院全部开展医联体建设工作,全市县(市、区)级综合医院全部纳入医联体建设范围。到2017年,医联体覆盖全市所有二级以下医疗机构。

这就是传说中的丁香诊所

...香医生诊所正式开业大概会在11月初!10月8日是诊所装修全部完成了,邀请政府监管部门来看,提出不足和需要整改的地方。这跟开网站的审批手续是一样的,得事先把场地、各种设备、设施准备齐全,然后请相关部门来检查,...

国家级互联互通平台上线,公立医院药品严管时代来临!

...条药品信息的标准基础数据库,基本涵盖了市场中流通的全部药品,具备初步的统计分析功能,基本上可以实现药品价格、采购量等信息的查询、统计与分析。

核心价值匮乏 网络医院难有大成

...药企签订了合同,意向完成50000家药店的签约;在广东省全部21个市、120个县区建立了接诊点,已建立接诊点1500个、培训运行1000个。

沈阳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市智慧医院建设

沈阳市19家三级医院从10月1日起全部启动智慧医院建设。两年后,也就是2017年年底,这些医院都将实现全院信息化,像电子病历、手术室管理、移动医护等,病房楼的门禁、病房的湿度温度控制,大到医疗行为,小到医疗环境,...

京津冀签署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

...京市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总人数的34.6%,其中河北患者占全部外地进京患者的11.6%;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外地患者比例为32.6%。方来英表示,为进一步疏解中心城区医疗资源,五环路周边及以外地区会增加床位数和...

贵州省远程医疗:2.27亿元完成69家试点医院工作

...程医疗政策试点省份。按照要求,贵州省69家试点医院已全部具备上线运行条件。

烟台市:15处中央投资卫生项目开工8处 完工3处

...镇卫生院”活动成效明显,全市11家“群众满意卫生院”全部通过省里验收。

明年上半年南京将实现“智慧医疗”

...达到省标3级以上,预计全市1300多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部完成卫生专网接入点建设,并实现医疗“一卡通”的全覆盖。

艾佩克:24小时在线的美国医学影像专家平台

...者在一家医院做过影像检查后只能拿到胶片,得不到包含全部影像的光盘,同时,各家医院医学影像诊断水平参差不齐,这意味着患者去任何一家医院做第二诊断都必须挂号、重新拍片。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到北上广大医院请专...

万达信息进入药品服务领域 推进“医药云”落地又一步

...发展有积极影响。公司同时表示,系统将继续扩大覆盖到全部医疗机构和全部医药产品供应商,并逐步将医疗器械(含耗材)等医药产品纳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