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 1,656 项符合查询结果。 (搜索耗时:0.0103秒)

国家卫健委:90%家庭15分钟可达最近医疗

10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的服务量从41.1亿人次增加到42.5亿人次

2022年1-3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

2022年1-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5.9亿人次(不包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数据),同比增长6.0%。

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就医”落地昆明首家试点医院

昆明全市已有273家定点医疗机构申请接入“信用就医”项目,同仁医院成为首家试点医院,率先实现了“信用就医”先看病后付费的服务场景落地。

医疗发展新常态下,医疗机构园区网络怎么建?

“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正在快速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并在临床诊断、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等诸多方面焕发能量。迈进数据时代,网络架构作为智慧医院发展的核心基础支撑,对于医院谋求长足发展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发布!公立医院办分院区要求首次明确

...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导各地加强“十四五”期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医疗...

《2021年1-11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出炉!

2021年1-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60.5亿人次,同比增长22.4%。

2021年7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及1-7月医疗服务情况

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三级医院数量达到311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72家;二级医院数量1058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638家。

病历书写不规范,三甲医院接连被处罚!

医疗机构而言,病历是证明自己没有做错的重要证据,因此必须做到既要写好也要管好。如果病历资料记录存在问题,有可能被认为医疗服务作假,可能要承担医保拒付甚至被认定为欺诈骗保,承担法律责任。

解密:医院高质量发展航程背后的数据管理“造船术”

面对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医院管理需求,医疗机构对数据安全性、可用性、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如何激发医疗数据的磅礴之力?

“九不准”废止!三部门印发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九项准则

包括但不限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以及在医疗机构内提供服务、接受医疗机构管理的其他社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九项准则》有关要求。

未来合理用药有望真正普及播报文章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分布广泛,且级别与服务能力也存在差距,一套针对各级医疗机构都普遍适用的药品目录评价标准是缺少的。

干货 | 医院全光网络架构建设实践经验与建议方向

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攀升的今天,网络架构不仅是数字医疗发展的核心基座,更是推进全行业迈向未来重要前提。而全光网络以其容量巨大、透明性高、兼容性好、可扩展性强等显著优势,快速成为医疗行业网络构建的主流选择...

医信观天下 | 一项详细说明纠纷解决过程的规则受到众多医生的强烈抨击

(美国)健康与社会服务部(HHS)决定,将基于医疗机构所在地现有费率的基线支付仲裁最终支付决定。

后疫情时代妇幼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局部疫情爆发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承担着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妇幼保健机构,同样面临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重压力

关于邀请参加2021中国西部智慧医疗大会通知

...等热门话题。将重点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优秀企业等单位参会交流,为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相关企业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分享的专业化平台。

西门子医疗中国携手合作伙伴 共同向河南受灾医院捐赠总价值4700万元人民币医疗器械与维修服务

西门子医疗中国携手合作伙伴,拟通过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上海民盟同舟公益基金会,共同向河南省卫健委及受灾严重的医疗机构捐赠总价值47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与技术维修服务,用以支持医院灾后重建

逆转新冠 冠新在线

作为一家长期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云服务运营商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冠新软件于去年疫情来袭的第一时间就推出新冠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核酸检测平台等产品,满足战时快速全员核酸检测、防疫物资管理和...

5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24日起调整!

自7月24日起,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5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调整,主要涉及影像学诊断、超声诊断和核医学诊断等医疗服务

天津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入户服务医疗机构已达18家:年底 百万老人都将有家庭医生

...人将达到100万人,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将达15万人次。

面对新变革、迎接新挑战 浪潮网络打造智慧医疗新格局

医疗健康,作为一项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医疗机构正处在一个“后疫情”时期的全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