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 947 项符合查询结果。 (搜索耗时:0.0073秒)

“无良医馆”雇医托在西京医院忽悠患者

...按摩,却编造“包治百病”的谎言。华商报记者多方调查发现,多个“中医门诊”雇医托忽悠患者买药。这些医托呈集团化,人员分工明确,骗人的不拿钱,拿钱的不骗人,这种“隔空”作案手法非常隐蔽,同时也给打击整治带...

广州十余家医院被控推荐“假奶粉”:孩子过敏没好,发育缓慢

继湖南郴州假奶粉事件后,健康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被曝光的固体饮料“假奶粉”事件为冰山一角。近日,广州市以“贝儿呔”、“敏儿舒2号”两款产品为主的假奶粉事件不断发酵,目前已有约60名左右受害家长在网上维权,广...

错换人生28年续:孩子患肝癌,家属医院谈判破裂陷僵局

...院,下称“淮河医院”)生产、住院;28年后,两家人才发现孩子在医院抱错了。

武汉医生组建“全球医生交流群”

“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很重要,要发现、隔离传染源,追踪和传染源接触的人,切断传播途径。”5月11日,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生交流群”里,一位海外医生的提问迅速得到回应。这样的跨国讨论,每天都在群里发生...

小汤山医院将建大型核酸检测实验室

...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北京共发现报告593例新冠肺炎病例,输入性病例占64%。北京市卫健委正在考虑进一步提升小汤山医院核酸检测能力,准备建立一个大型核酸检测实验室。

DRG支付下,医院医保科把握几个核心点,提高与医保局沟通的效率

经过艾登科技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医保科更关心于DRG实施层面的应对策略,以及预见医保支付风险时的应对措施。

医生们发现高血糖可能导致新冠病毒并发症

据外媒BGR报道,一项新研究称,高血糖水平可能导致新冠病毒并发症,因为糖分介导了新型病毒和细胞受体之间的联系。该研究称,羟氯喹或能用来阻断蛋白质中添加糖分的过程,从而缓解COVID-19患者的病情。抗疟疾药物羟氯喹...

探访北京已恢复体检服务的医院:预约有点难,高峰期排队有些拥挤

...态,仅有少数医院于近日恢复了体检服务。记者探访医院发现,因为场地较小,在高峰期还是会出现人员排队聚集的情况。医院对体检者缺乏预约分流,也是造成拥挤的原因。

医生:感染CoViD-19病毒的患者发现有严重脑损伤

据《纽约时报》报道,世界各地的神经学家认为,CoViD-19病毒患者会受到严重的脑损伤。

发现早诊断肺炎疾病,AI给医生一双“火眼金睛”

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危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而AI算法与医生经验的结合,将为新冠肺炎乃至更多类型的肺炎疾病提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高效解决方案。

中国科研团队:新冠病毒已突变,有2个亚型,传染力有差异

...突变?这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分别是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差异。其...

专访卫健委派武汉第二批专家:为何没发现人传人?

国家卫健委第二批专家组一位成员匿名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称,当时他们在武汉掌握的信息和材料有限,无法得出新冠病毒“人传人”的结论。但公众要求对专家组追责的声音始终存在,他们是否真的尽职尽责了?

王雪强:在疫情防控中进一步推进体医融合发展

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现:在确诊病例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2.8%、5.3%、4.2%和2.4%,这些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湖北:全面排查1月20日以来发热患者、买退烧止咳药品人员

...核查筛查,从源头上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湖北省...

运用科技力量 攻破疫情难关

科学技术是战胜疫情最强有力的武器。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论发现、预防、救治,还是提供决策参考、科普知识传授等,防疫抗疫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在此,向防疫抗疫科技工作者致敬。

科创机构纷纷亮出抗击疫情“黑科技”

...出体温,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准确对应到每个人身上。一旦发现体温超标,车站工作人员能立即示意该旅客出列,用手持设备进行二次检测。

钟南山领衔新论文:不排除“超级传播者”,个别潜伏期超三周

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重大发现!华农: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华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大数据技术协助发现疫情密切接触者 相关公司受关注

中国电科基于铁路、民航等部门数据研发了大数据平台—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只要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就能知道是不是密切接触者。

“互联网+医疗”也应严格纳入监管

...后,都习惯上网了解病情、寻求治疗建议。日前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医疗信息网站上,看似专业并冠以正规医生名号作出的解答,其实并非出自真正的医生。一些网站甚至招聘普通网友“自导自演”,既当患者又当医生,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