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 202 项符合查询结果。 (搜索耗时:0.0055秒)

全面体验中国医药流通的信息化应用模式

2月26日,九州通医药集团全面信息化应用体验会在湖北武汉九州通医药集团盛大召开。

复高医院后勤数字化解决方案

...支撑。医院后勤体系涉及医院后勤保障、医疗设备、物资流通、医院资产与环境等多个方面与环节,需要覆盖人的管理、财的监控和物的运作,从而具有明显的经营管理的特征,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综合服务系统。

中投顾问:国内第三方医药物流前景可观

...著提高效率,这有助于药企专注主营业务发展而无需担心流通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第三方医药物流拥有丰富的物流经验以及专业的管理技术和人才,药企将这部分不熟悉的业务交给第三方医药物流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悠悠创世药业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与运输、设备与设施、人员与培训等报表管理,对药品在流通领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系统的管理。

人大金仓医疗卫生行业解决方案

...力的、扩展性良好的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快捷流通和共享,保障信息的安全,病人隐私,并符合严格的临床要求及政府法规。针对医疗卫生行业解决方案的特点及要求,人大金仓KingbaseES数据库以自身的优良特性回应...

美国将追加40%投资用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美国卫生和福利部(HHS)宣布将投入4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医疗补助制度的精简和升级,并改善医疗保险的交易流通

由药品转向数字医疗 医疗腐败重心调整

国家药监局明确要求将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打击了药品流通环节中的腐败受贿,医疗器械和设备成了医疗腐败分子最后的阵地。

成都110家药厂年底实现远程监控

...动,向社会公众代表展示目前成都市正在完善的药品生产流通电子监管系统。预计今年年底,成都市药监局将对辖区内110余家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全部实现远程监控。

温再兴: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温再兴在第22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发表讲话,介绍了商务部负责药品流通行业管理职能后开展的主要工作,并就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问题发表了几点看法。

商务部力推药品流通业加速整合 提高行业集中度

10月18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温再兴告诉记者,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制定工作已率先完成,“一旦商务部部务会议通过,就会对外公布”。

药监局:进一步加大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推进力度

2010年全国药品流通监管工作会暨药品安全电子监管工作培训会在昆明市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推进力度。

新医改影响医药流通业 配套措施逐步出台

历经近10年探索,集中招标采购的工作规范和监督管理办法今年终于尘埃落定。笔者希望从建立我国药价科学的评价和监控体系,来看发改委出台药价管理办法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未来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所昭示的远景。

医疗行业消耗性材料分类和编码标准亟待规范

要尽快建立一个医用消耗材料标准化的标识体系,并借助此体系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合理使用、不良事件反馈、溯源、信息公开、产品召回等环节中的应用,从而达到全程监管、资源共享、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

福建省药监局落实科学监管理念完善日常监管工作

...妆品以及医疗器械(简称“三品一械”)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实行全过程、闭环式依法监管,确保“三品一械”质量安全。

杨瑞荣:更看好医改给流通领域带来的价值

在ChinaVenture投资年会下午的“医疗健康”专场讨论环节,北极光创投杨瑞荣表示,北极光更看好医改给流通领域带来的价值,原因在于,医疗改革会把价格往下压,对整个流通领域的IT系统建设以及反应速度会提很高要求。

食品药品安全警钟长鸣 冷链物流产业亟待发展

...”专题通报会上表示,山西疫苗经营存在问题,问题直指流通环节,国家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与冷链物流信息化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食品、安全药品的重要保证。

广东:300亿元流通药品年底实现电子监管

2010年底,广东省药品流通电子监管系统的监控将覆盖价值300亿元的药品。 截至2010年上半年,广东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788家,零售连锁企业122家,零售企业近5万家,但监管的手段,尤其是信息化的手段滞后,成为制约全省监管工...

关注医院药库社会化管理新模式

今年3月,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天坛医院共同推进的“医院药库社会化管理”的新合作模式正式运行。这意味着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之间传统的贸易关系,发展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合作共赢的成效由此显现。

药品流通市场回落 医疗器械市场成 "新宠"

天价药少了,药企将目光转向医疗器械。目前社区医院建设需要大量医疗设备和器械,而医用器械的毛利率在50%以上。

国家药监局:未入网未标识药品不得参与招标采购

电子监管动作,能否在各监管部门间形成合力,流通企业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商业机密“和盘托出”?这些问题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